??? 實驗室工作人員長期與病患或具有生物危害的物質(zhì)接觸,是疾病高危感染人群,而且危害其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環(huán)境,防止各損傷因素侵害檢驗人員,并保護操作者的同事、家人以及實驗室的后勤和服務人員的安全。
??? 1 危險因素
??? 1.1 感染性損傷
??? 1.1.1 機械性損傷 常見于被污染的針尖刺傷,被刀片或碎玻璃片割傷。據(jù)報道,因針刺傷而感染HIV至少需要0.1ml血液,其感染比率為0.3%。乙型肝炎病毒(HBV)則較艾滋病病毒(HIV)的致病性強,針刺發(fā)生時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fā)生乙型肝炎的危險為1/5。而被HCV污染的銳器損傷,感染比率為1.8%。另外針刺傷還可以傳播一些其他疾病如梅毒、瘧疾、敗血癥、傷口感染等。
??? 1.1.2 生物性損傷 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若不注意個人防護,不僅造成自身感染,還會成為傳播媒介。最具威脅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據(jù)文獻報道,眼、鼻、口腔、皮膚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概率為0.1%。
??? 1.1.2.1 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引起感染 在采血窗口或發(fā)放化驗單時,直接與病人面對面接觸交談,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氣溶膠的操作或事故有:離心、溢出或濺灑、混合、混旋、研磨、超聲以及開瓶時兩個界面的分離等。
??? 1.1.2.2 攝入病原體 在實驗室吃東西、飲水和抽煙,將手指放入口腔、鼻腔,以及在細菌接種時說話,可使液體濺入口中。
??? 1.1.2.3 由皮下或黏膜透入 見于含病原的液體溢出或濺灑在皮膚或黏膜上,皮膚或黏膜接觸污染的表面或污染物,以及通過由手到臉的動作造成傳播(如戴眼鏡等) 。也可通過皮膚上的損傷,直接引發(fā)感染。
??? 1.2 化學性損傷 眾所周知,實驗室所用的多種消毒劑和化學試劑都含有毒性物質(zhì)。它們對皮膚黏膜、呼吸道、眼睛、內(nèi)臟器官等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 1.2.1 有腐蝕性或有揮發(fā)性的化學試劑 如各種酸、堿試劑以及含氯制劑等。此類試劑易損害皮膚或呼吸道黏膜,減弱其抵御疾病的能力,甚至造成嚴重的深層組織損傷。如:回收物品器械的浸泡,工作間桌面及地面的擦洗,都要應用84消毒液、戊二醛、過氧乙酸、甲醛等消毒劑,檢驗人員長期與之接觸,對人的皮膚、黏膜、神經(jīng)系統(tǒng)、胃腸道及呼吸道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影響,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甲醛對人體毒性非常大,其濃度達到20mg/m*3,接觸者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持續(xù)性頭痛、心悸、失眠。
??? 1.2.2 有毒性的化學試劑 二甲苯、甲醛、苯酚以及氰化物等。甲醛和苯酚會刺激黏膜易引起呼吸道癥狀、急性大量接觸可導致肺水腫。二甲苯屬于低毒類物質(zhì),可經(jīng)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刺激皮膚,可引起皮炎。短時間內(nèi)吸入高濃度二甲苯時,會出現(xiàn)中毒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麻醉作用,出現(xiàn)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四肢無力、意識模糊、步態(tài)蹣跚等癥狀,嚴重者有躁動、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若二甲苯不慎濺入眼中,可引起結(jié)膜炎及角膜損傷。氰化物有劇毒,雖然試劑中含量低,但若遇酸會產(chǎn)生劇毒的氰氫酸氣體。
??? 1.2.3 放射免疫或熒光免疫試劑中常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此類物質(zhì)對眼部神經(jīng)或細胞有損害,長期接觸會引發(fā)局部炎癥,甚至白內(nèi)障。試劑中的放射性物質(zhì),對人體性器官、性細胞有損傷,會引起男性不育或胎兒畸形。
??? 1.3 物理性損傷 隨著高新技術(shù)(如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等)的應用提高了實驗室的診斷效率,但由此產(chǎn)生的電離輻射會給檢驗人員造成機體損傷,如白細胞減少、不良生育、放射病、致癌、致畸等。長時間觀看顯微鏡或操作計算機,會引起視力減退、眼炎以及頸椎病。許多檢驗人員都有頸、腰、背部疼痛,雙眼瘙癢、疼痛、視力減退,頭暈的癥狀。在消毒滅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線、臭氧等)大多是對人體有害的??梢鹱贤饩€眼炎或皮炎。高濃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氣急、胸悶、肺水腫等。長時間一種坐姿操作或使用加樣器,易患肩關(guān)節(jié)或指關(guān)節(jié)炎癥。由于搬運重物、儀器等,會引起檢驗人員脊柱、關(guān)節(jié)傷、腰肌勞損等癥。而許多檢驗人員,因怕麻煩在洗手之后不擦手,增加了患風濕或關(guān)節(jié)炎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在隔離衣上擦手,極不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