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傷亡事故調查、統(tǒng)計、分析時,須按GB6441—86對下述傷害因素加以分析:
1.受傷部位
指身體的受傷害的部位。
2.受傷性質
指人體受傷的類型,簡言之,也就是從醫(yī)學的角度給予創(chuàng)傷的具體名稱。如割傷、扭傷、燒傷等。受傷性質一項,有時很明顯,有時又很難劃分。其中原因之一,因為它是屬于醫(yī)學范疇的名詞術語,該項命名要聽取醫(yī)生的意見;其二,在事故發(fā)生后,人體往往是多處受傷,難用一種傷害命名。此時除要以嚴重的傷害命名外,如果難以分清,可填寫“多傷害”。例如,高空墜落會造成多處骨折,伴隨挫傷、擦傷等損傷,此時可填“多傷害”。另外,表中的傷害性質的意義,大家也都應該有個初步的了解,因為這些傷害在工業(yè)事故中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下面例舉一些常會發(fā)生識別錯誤的傷害加以解釋:
(1)電傷
由于電流流經(jīng)人體,電能的作用造成人體生理傷害。包括引起皮膚組織的燒傷。
(2)挫傷
由于擠壓、撞壓、摔倒及硬性物質打擊,致使皮膚、肌肉肌腱等軟組織損傷稱作挫傷。常見有頸部挫傷和手指挫傷。受傷部位常出現(xiàn)腫脹、疼痛或壓痛。組織內多有出血,體表常出現(xiàn)青紫、瘀斑或血腫。由于局部受損腫脹和疼痛,可導致暫時性功能運動障礙。嚴重者可引起休克、昏迷。
(3)擦傷
由于外力的磨擦,使皮膚破損叫擦傷。
(4)割傷
由于刃具、玻璃片等帶銳刃的物體割破皮膚肌肉,引起的創(chuàng)傷叫作割傷。割傷較深,割破血管時,能形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5)刺傷
由尖銳物刺破皮膚肌肉,稱為刺傷。刺傷的特點是傷口小,但很深,如刺傷內臟,可引起出血,引起內臟器官的損傷。
(6)撕脫傷
機器的輾軋或絞軋,或炸藥的爆炸,使人體的部分皮膚肌肉由于外力牽拽造成大片撕脫,叫撕脫傷。常見的如長頭發(fā)或手卷入機器,致頭皮撕脫或手脫套傷(整個手皮膚象脫手套樣撕脫)。臨床表現(xiàn)是創(chuàng)傷本身大量失液,失血,可發(fā)生休克等癥狀。
(7)扭傷
指關節(jié)在外力作用下,超過了正?;顒臃秶?,使關節(jié)周圍的筋受傷,這種外傷叫做扭傷。俗稱“扭傷了筋”。常見有踝關節(jié)扭傷,足踝部突然向內或向外過度翻轉,可引起足踝部腫脹,疼痛不能行走,以及膝關節(jié)扭傷,俗稱的“閃腰”均屬扭傷。
(8)倒塌壓埋傷
指在冒頂、塌方、倒塌事故中,泥土、沙石將人全部埋住,由于缺氧,引起窒息、很快死亡?;蛘呔植勘粔?,不影響呼吸,擠壓時間過長,會引起一系列嚴重癥狀,如:少尿、無尿、口干,肢體麻木或血管、內臟破裂出血等一系列癥狀,醫(yī)學上也稱為“擠壓綜合癥”。
(9)沖擊傷
在沖擊波超壓和負壓作用下,人體所產生的原發(fā)性損傷叫沖擊傷。沖擊傷的臨床特點是多部位,多臟器傷損,常伴有心、肺和鼓膜損傷,還常合并有肝、脾破裂、骨折、顱腦傷和軟組織操作。體表傷害較輕而內臟損傷較重,身體狀況變化迅速,難以救治迅速死亡。因此,對沖擊傷員,不容漏診。
3.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傷害的物體或物質。強調直接造成傷害。在兩種以上物體撞擊時,當一物體是靜止的,另一物體為運動的,那末選運動的物體為致害物。比如,開動的叉車將人撞在機床上,選叉車為致害物;若兩個物體都是靜止的,選最后接觸的物體。如,人從腳手架墜落,摔下時碰到幾次物體,最后落到地面,地面就是致害物。記錄致害物,就是記錄直接造成人身傷害的物體和物質,因此該項目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隨意取替。
4.起因物
指導致事故發(fā)生的物體或物質。與致害物的區(qū)別在于:致害物是與人體接觸(直接接觸或人體暴露于其中)使人受傷害的物體或物質,而起因物則強調的是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對事故的發(fā)生起了作用,至于是否造成傷害,則毋須考慮。
起因物的判定原則:
(1)依據(jù)造成傷害事故的主因,選擇存在不安全狀態(tài)的物。
(2)遇到兩種以上起因物摻雜在一起或不易判定的情況,應從預防事故重演的觀點出發(fā),選擇最為重要的起因物。
(3)如致害物是機械裝置正常運轉時產生的物體(如焊接火焰)或是和機械裝置成為一體運動的物體(如車床上的加工件),起因物一般選擇機械裝置(焊機或車床)。
(4)當導致傷害的原因僅僅是人時,則無起因物(此時無不安全狀態(tài))。
5.傷害方式
指致害物與人體接觸的方式。它可說明致害物如何造成人體受傷害,描述致害物怎樣接觸人體及回答致害物以什么方式作用于人體。如一臺鍋爐因缺水而爆炸,造成蒸汽噴出燙死1人,同時爆炸碎片飛出擊死1人,則此時的傷害方式有二種,一為“灼燙”,一為“飛來物”。
6.不安全狀態(tài)
指直接形成或能導致事故發(fā)生的物質(體)條件,包括物、作業(yè)環(huán)境潛在的危險。不安全狀態(tài)存在于起因物之上,描述了起因物的重要特征,可以說,起因物與不安全狀態(tài)共存,即有前者就有后者,無前者亦無后者,反之亦然。
7.不安全行為
指違反安全規(guī)則(程)或安全原則,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機會發(fā)生的行動。不安全行為可以是本不應做而做了某事;可以是本應用此方式卻用彼方式做了某事;也可以是應做某事卻未作或未做成等。不安全行為者可能是受傷害人,也可能并非受傷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