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危險品指遇火、受熱、受潮、撞擊、摩擦或與氧化劑接觸容易燃爆的物質。
按形態(tài),易燃易爆危險品可分為氣體、液體、固體、粉塵等四類。
一、可燃氣體
可燃氣體指凡是遇火、受熱或與氧化劑接觸能燃爆的氣體。
氣體的燃燒與液體和固體不同,不需要蒸發(fā)、熔化等過程,速度更快,而且容易爆炸。
1·可燃氣體危險特性分級
可燃氣體(蒸汽)按爆炸極限下限分為2級:
(1)1級 指爆炸極限下限(容積%)小于等于10的可燃氣體,如氫氣、甲烷、乙烯、乙炔、環(huán)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氫、水煤氣、天然氣等絕大多數(shù)可燃氣體均屬此類;
(2)2級 爆炸極限下限(容積%)大于10的可燃氣體,如氨、一氧化碳、發(fā)生爐煤氣等少數(shù)可燃氣體屬此類。
在生產(chǎn)或貯存可燃氣體時,將1級可燃氣體劃為甲類火災危險,2級可燃氣體劃為乙類火災危險。
2·影響可燃氣體爆炸極限的因素主要有:
(1)溫度 爆炸性混合物原始溫度越高,則爆炸下限越低,上限增高,爆炸極限范圍擴大,爆炸危險性增加;
(2)氧含量 混合物中氧的含量增加,爆炸極限范圍擴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提高的更多。如乙炔,在空氣中的爆炸極限為2.2~31%,在氧中為2.8~93%;
(3)惰性介質 如果在爆炸性混合物中摻入不燃燒的惰性氣體(如氮、二氧化碳、氬等),隨著惰性氣體百分數(shù)增加,爆炸極限范圍縮小。當惰性氣體濃度提高到某一數(shù)值后,可使混合物的爆炸性消失。通常惰性氣體對混合物爆炸上限的影響比對下限的影響更為顯著;
(4)壓力 混合物的初始壓力對爆炸極限有很大影響。壓力增大,爆炸極限范圍也隨之擴大,尤其是爆炸上限提高顯著。當壓力降至某一數(shù)值時,下限與上限重合成一點,壓力再降低,則混合物將變成不可爆物質。爆炸極限范圍縮小為零時的壓力稱為爆炸的臨界壓力;
(5)容器 容器直徑越小,混合物的爆炸極限范圍越小。當容器直徑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數(shù)值時,可消除爆炸危險,該直徑稱為臨界直徑或最大滅火間距;
(6) 能源 能源強度愈高,加熱面積愈大,作用時間愈長,爆炸極限范圍越寬。
(7) 此外,光對爆炸極限也有影響。
二、可燃液體
可燃液體指遇火、受熱或與氧化劑接觸能燃燒的液體。
大部分液體的燃燒形式是液體受熱后形成可燃性蒸氣,與空氣混合后按氣體的燃燒方式進行的。液面上的火焰向液體內(nèi)傳熱主要是通過對流和傳導兩種方式實現(xiàn)的。
1·可燃液體的閃燃和閃點
當可燃液體的溫度不高時,液面上少量的可燃蒸氣與空氣混合后,因遇火源而發(fā)生一閃即滅(延續(xù)時間小于5秒)的燃燒現(xiàn)象,稱為閃燃。
可燃液體發(fā)生閃燃的最低溫度稱為該可燃液體的閃點。
2·可燃液體分類:
國家標準GB6944-86將可燃液體分為:
低閃點液體((-18℃);
中閃點液體(-18℃(23℃);
高閃點液體(23℃~61℃)。
可燃液體的閃點越低,越易著火燃燒。兩種可燃液體混合物的閃點,一般位于原來兩液體的閃點之間,且低于二者閃點的平均值。
3·液體火焰
主要有沸溢火焰、噴濺火焰和噴流火焰。
三、可燃固體
可燃固體指遇火、受熱、受潮、撞擊、摩擦或與氧化劑接觸能燃燒的固體物質。
不同的固體物質其燃燒過程也不盡相同。
熔點低的固體物質其燃燒過程是受熱后首先熔化,再蒸發(fā)產(chǎn)生蒸氣并分解氧氣,例如瀝青、石蠟、松香、硫、磷等;
復雜固體物質的燃燒過程是受熱時直接分解析出氣態(tài)產(chǎn)物,再氧化燃燒,例如木材、紙張、煤、塑料、人造纖維等。
四、爆炸性粉塵
爆炸性粉塵指與空氣均勻混合達到爆炸極限后,遇火源能發(fā)生爆炸的粉塵。
1·分類
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爆炸性粉塵有以下7類:
(1)金屬類 如鎂粉、鋁粉、錳粉;
(2)煤炭 如活性炭、煤等;
(3)糧食 如淀粉、面粉等;
(4)合成材料 如染料、塑料;
(5)飼料 如魚粉、血粉;
(6)農(nóng)副產(chǎn)品 如煙草、棉花;
(7)林產(chǎn)品 如紙粉、木粉等。
2·粉塵爆炸的必要條件
(1)空氣中存在分散的可燃性粉塵云;
(2)可燃性粉塵云濃度處于爆炸范圍(爆炸上下限)內(nèi)。一般地,粉塵分散度越高、可燃氣體和氧的含量越大、火源強度、原始溫度越高、濕度越低及惰性粉塵和灰分越少,爆炸極限范圍越大。一般粉塵的爆炸下限為20~60g/m3,上限為2~6kg/m3;
(3)有足夠能量的點火源;
(4)有足夠濃度的氧氣;
(5)粉塵云必須在相對密封的包圍物(房屋或設備)中,這樣粉塵云的急驟燃燒才能使包圍物中的溫度和壓力迅速升高。當壓力增高到大于包圍物所能承受的壓力時,包圍物即被炸裂而發(fā)生粉塵爆炸。
3·粉塵爆炸特點
(1)二次爆炸的破壞力更大
閃點高的粉塵開始爆炸時(原始爆炸)的破壞力并不很大。但爆炸后氣浪攪起附近處于堆積狀態(tài)的粉塵,形成了新的粉塵云,而原始爆炸的火焰又成為了點火源,從而引爆了被攪起的粉塵云,這種爆炸稱為二次爆炸。二次爆炸因粉塵多破壞力更大。
(2)粉塵爆炸一般發(fā)生在筒倉、料斗、粉碎機、斗提機、干燥機、輸送機、混料機、除塵器以及管道、地溝等儲存及輸送、加工過程中。
4·預防粉塵爆炸
主要措施:
(1)避免可爆粉塵云的產(chǎn)生;
(2)避免點火源。點火源一般包括明火(如電焊、氣焊與抽煙等)、機械火花(如沖擊火花、摩擦火花等)、熱表面、靜電火花、電氣火花、自源火源及其它火源(如雷電火源及一些未知的火源)等;
(3)惰化預防。惰化包括氣體惰化、真空惰化和粉體惰化。
a·氣體惰化,即將惰性氣體如氮氣或二氧化碳、含氧和其它可燃氣很少的爐氣等,引入易發(fā)生爆炸的設備,使設備內(nèi)的氧含量至少比該粉塵的最大允許氧含量低2%,降低爆炸發(fā)生的概率。此法多用于火花不可避免,爆炸感度和強度較大的粉塵;
b·真空惰化,即將設備內(nèi)壓力降低到大氣壓以下,使該設備內(nèi)的爆炸危險降低,甚至不發(fā)生爆炸。此法需密封設備,且需消耗動力,一般用于小型設備;
c·粉體表面惰化,即向可燃粉塵中混以惰性粉料,使其爆炸性降低。防止爆炸發(fā)生所需惰性物質的濃度與點火能有關;
d·粉體惰化。即將易爆粉塵的表面涂包一層惰化的固體表面。如向糧食中加入2%的豆油,使糧食顆粒表面和顆粒間的粉塵進入豆油中;在紡織工業(yè)中,噴水霧于粉塵中等。這些辦法可降低爆炸的可能性;
(4)泄爆技術。只適用于無毒的可燃粉塵;
(5)隔爆技術。容器之間由長導管連接時,必須采用隔爆技術以防止爆炸的傳播。隔爆裝置有自動快速閥門(分閘閥式和蝶式)和人動式快速切斷閥門;
(6)抑爆技術。抑爆系統(tǒng)包括:爆炸探頭、抑爆裝置和控制單元。當控頭(即傳感器)測到粉塵初始的爆炸時,控制抑爆裝置用抑爆劑在爆炸壓力升高到容器抗爆強度以前熄滅爆炸。比較有效的抑爆劑是磷酸銨或碳酸氫鈉粉劑,鹵化物(Halon)和水效果差些,但水和巖石粉常用于礦山抑爆。抑爆劑裝在高壓缸中,缸中有60巴或120巴的氮氣作推進劑,當缸的出口被雷管炸開,抑爆劑被高壓的推進劑氮氣噴入設備內(nèi)進行抑爆;
(7)封閉技術。將粉塵爆炸封閉在設備內(nèi)而不使之傳播稱為封閉技術。這時設備應進行最大爆炸壓力的耐壓與耐震設計。此方法一般用于小型有毒粉塵的生產(chǎ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