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發(fā)電廠接地網事故的發(fā)生,總結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訓,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措施。
1 適用范圍
本措施適用于發(fā)電廠接地網。
2 主要依據
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 國電發(fā)(2000)589號
DL/T 621—1997 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
DL/T 5091—1999 發(fā)電廠接地設計導則
GB 50169—92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DL 475—92 接地裝置工頻特性參數(shù)的測量導則
3 術語和定義
接地網——是指由垂直接地極和水平接地均壓帶組成的,供發(fā)電廠、變電所、計算機網絡或綜合自動化裝置使用的并兼有泄流和均壓作用的較大型的水平網狀接地裝置。
工作接地——是指在電力系統(tǒng)中,為運行的需要所設的接地。
保護接地,指為防止電氣裝置的金屬外殼、配電裝置的構架及桿塔因絕緣損壞而帶電,危及人身及設備安全所設的接地。
接地極——指埋入地下一定深度并直接與大地接觸的金屬導體。兼做接地極用的直接與大地接觸并具備一定的深度的各種金屬構件、金屬井管、鋼筋基礎、金屬管道統(tǒng)稱自然接地極。
接地電阻——是指接地體或自然接地體的對地電阻和接地線電阻的總和。
沖擊接地電阻——是按通過接地體流入地中沖擊電流求得的接地電阻。
工頻接地電阻——是按通過接地流入地中工頻電流求得的電阻。
接地裝置對地電位,是指電流經接地裝置的接地極流入大地時,接地裝置與大地零電位點之間的電位差。
接觸電位差——是指接地短路(故障)電流流過接地裝置時,大地表面形成分布電位,在地面上離設備水平距離為0.8m處與設備外殼、構架或墻壁離地面的垂直距離1.8m處兩點間的電位差。
最大接觸電位差——是接地網孔中心對接地網接地極的最大電位差。
跨步電位差,是指接地短路(故障)電流流過接地裝置時,地面上水平距離為0.8m的兩點間的電位差。
最大跨步電位差——是接地網外的地面上水平距離為0.8m處對接地網邊緣接地極的電位差。
轉移電位——是指接地短路(故障)電流流過接地裝置時,由一端與接地裝置連接的金屬導體傳遞的接地裝置對地電位。
4 設計與安裝
4.1 設計中,要采取當?shù)赝寥离娮杪首鳛樵O計依據。
4.2 接地裝置熱穩(wěn)定電流應與變電所設備熱穩(wěn)定電流選取一致。接地裝置及引下線最小截面要按照接地短路電流進行熱穩(wěn)定校核。
4.3 腐蝕性土壤地域的接地網選材要留有余地,必要時要采取銅質材料的接地裝置。
4.4 接地裝置的焊接質量必須滿足《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 50169-92)的要求,導體必須采用熱鍍鋅材料,局部必須做好防腐措施。
4.5 設備與主接地網的連接必須可靠,發(fā)電機、變壓器本體及中性點、GIS開關設備、補償電容器等大型或重要電氣設備,必須考慮兩點接入地網。改擴建接地網與原地網間、臨近的自然接地體,應根據情況要有多點連接。
4.6 改擴建的新老接地網必須測量全網的接地電阻,采用兩種方法進行檢驗。
4.7 高電阻土壤宜采用方孔網格接地網,在增加導體根數(shù)、降低接地電阻的基礎上,并考慮提高均壓功能及降低跨步電位差。
4.8 接地網及引線嚴禁與外界的自來水管線、鐵軌、供熱管線連接。防止雷擊及轉移電位對弱電設備(DCS、微機保護、PLC等自動化裝置)的損壞,采取相應的隔離或限壓措施,也可按廠家的要求考慮裝置的接地方式。
4.9 接地網須測量接觸電勢及跨步電壓,如超過規(guī)定值,可采取局部增設水平均壓帶或垂直接地極鋪設礫石地面或瀝青地面的措施。
4.10 接地網與電纜溝道連接的接地帶,每隔一定距離應與接地網均壓帶復連一次。
4.11 變電所接地網應與架空線路避雷線相連,且有便于分開的連接點。當技術上不允許直接相連時,應在地下與避雷線的接地裝置連接,連接導體的長度不小于15m。
5 運行維護與管理
5.1 根據系統(tǒng)短路容量的變化,校核接地裝置及設備引下線的熱穩(wěn)定容量。接地裝置引下線導通試驗,每年須進行一次,如測量結果呈逐年上升趨勢,應開挖檢查。
5.2 接地網的開挖要選擇5~8個部位沿引下線挖掘。如發(fā)現(xiàn)異常,擴大檢查范圍。
5.3 高土壤電阻率的地區(qū),接地網接地電阻超過規(guī)定值,可敷設外引接地極、井式接地極或深鉆式接地極。
5.4 測量廠或變電所全網的接地電阻,為了減少誤差,提高測量的精度,宜解開架空線路避雷線與接地網的連接點,測量后必須恢復。
5.5 加強變壓器中性點過電壓保護間隙、氧化鋅避雷器的管理與維護,嚴格執(zhí)行《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guī)程》(DL/T 596—1996)的相關技術要求,防止中性點過電壓故障造成變壓器燒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