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fā)生時怎樣保護自己
上課時間:2008年6月23日第一節(jié)
上課班級:07級11班 會計專業(yè)
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內容讓學生認識地震帶來的危害性
2、通過本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地震急救的求生方法
3、使學生掌握地震發(fā)生時應急的求生方法,提高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及應變能力
教學重難點:地震發(fā)生時應急的求生方法
教學方法:師生互動,討論、交流、多媒體演示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老師:同學們,我們先來聽一段新聞報告
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大地震,全國十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人員傷亡慘重。這場罕見的災害,是對中華民族的又一次磨礪。據(jù)民政部報告,截至21日12時,在地震中,遇難人數(shù)高達近69181人遇難,374010人受傷,失蹤17397人,4624萬人受災。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海南、云南、四川、湖南、重慶、江西、湖北、北京、甘肅、山西、內蒙古都不同程度的震感。這是繼1976年中國唐山發(fā)生7.8級大地震后的又一損傷慘重的大地震。
結論: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fā)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fā)生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我們都不希望地震的來臨,但我們也不可避免這中自然災害!假如地震發(fā)生在你身邊,你該怎么辦?
導出本課主題:地震發(fā)生時怎樣保護自己?
二、講授新課
(一)自由結組討論大地震造成的危害
強烈的地震,常會造成房屋倒塌、大堤決口、大地陷裂等情況,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損失。
(二)避震要點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shù)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1.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2.身體應采取的姿勢: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三)在地震發(fā)生時保護自己,應急的求生方法有哪些?
為了在地震發(fā)生時保護自己。應當掌握以下應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發(fā)生地震,要迅速鉆到床下、桌下,同時用被褥、枕頭、臉盆等物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呆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進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樓房中,發(fā)生了地震,不要試圖跑出樓外,因為時間來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墻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間內側的墻角,并且注意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去陽臺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課時發(fā)生了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拷T的青少年可以迅速跑到門外,中間及后排的青少年可以盡快躲到課桌下,用書包護住頭部;靠墻的青少年要緊靠墻根,雙手護住頭部。
4.如果己經離開房間,千萬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東西。因為第一次地震后,接著會發(fā)生余震,余震對人的威脅會更大。
5.如果在公共場所發(fā)生地震,不能驚慌亂跑??梢噪S機應變躲到就近比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臺下、樂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絕對不能跑進建筑物中避險。也不要在高樓下、廣告牌下、狹窄的胡同、橋頭等危險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應先設法清除壓在腹部以上的物體;用毛巾、在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要往意保存體力、設法找到食品和水,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
三、思考與討論:
如果你在地震中被埋壓了,你該怎么辦?
1 學生分兩組進行討論
2 每組派一兩位同學把你們的討論的結論說出來
3 小結:震后,余震還會不斷發(fā)生,你的環(huán)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你要盡量改善自已所處的環(huán)境,穩(wěn)定下來,設法脫險。
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
搬開身邊可搬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注意,搬不動時千萬不要勉強,防止周圍雜物進一步倒塌;
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時再被埋壓;
不要隨便動用室內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四、總結
同學們,自然的災害是不可避免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希望大家能夠掌握地震發(fā)生時應急的求生方法,提高自救、自護能力。以后,不管我們遇到什么困難、不管怎么的絕境,都要拿出勇氣去戰(zhàn)勝它。
五、課后練習
我們作一位宣傳員,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多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防震及求生方法等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