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歌之詠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元宵佳作,至今讀來依然唇齒留香。
翻閱典籍,最先以詩歌的形式描寫元宵節(jié)盛況的作品,當屬隋煬帝楊廣寫的《正月十五通衢建燈夜升南樓》:“燈樓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池,鐘發(fā)琉璃臺?!?/p>
到了唐代,元宵節(jié)張燈成為一種“定制”?!洞筇菩抡Z文章類》中記載,中宗李顯神龍年間,京城正月十五舉辦“盛飾燈彩之會”,民眾爭相上街夜游觀燈,“文人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當朝蘇味道作《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痹?,平時緊閉的皇宮宮門破例開放,宮內(nèi)火樹銀花,蔚為壯觀?!扒чT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睆堨锏倪@首《正月十五夜燈》把宮廷內(nèi)萬燈齊明、舞袖聯(lián)翩、歌聲入云的壯觀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而李商隱的詩“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和葛長庚的詩“柳梢掛月黃昏后,夜市張燈白晝?nèi)弧?,則記錄了當時民間“玩燈”的習俗:大街小巷,燈火通明,載歌載舞,共慶佳節(jié)。
在宋代,人們對元宵節(jié)更加重視,不但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了“燈山”這種較為復(fù)雜的燈的組合形式,還把張燈之夜增加至4天:從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宋代詩人朱淑真所寫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元宵節(jié)的盛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上元》詩中寫道:“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边@首詩從多角度對元宵節(jié)進行了描寫,而且詩句對稱,值得玩味。宋代的元宵節(jié)還成了一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鵲橋會”,辛棄疾在《元夕》中描寫的便是這一風俗:“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在此后的歷朝歷代中,也涌現(xiàn)出了很多描寫元宵佳節(jié)的詩作,而且詩人多半把視角聚向“草根階層”。宋代詩人姜白石就把深夜賣元宵這一生活場景寫進了詩:“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明代的大才子唐伯虎,則為后人描繪出了一幅絕美的《鬧元宵》圖:“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讀古詩詞,跟隨詩人回到古代的元宵節(jié),感受不同時期的元宵節(jié)的不同風俗,感受在張燈結(jié)彩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祈盼。